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 港人創新創業、生活發展的共同家園

前言

早前的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,國家領導人指出要支持香港與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,全面展開內地和香港與澳門的互利合作。 粵港澳大灣區正是國家城市發展的大方向。 我們作為香港市民的一份子,二十年前,可能錯過了深圳特區發展的機遇,十年前,錯過了前海及珠三角區的區域發展。 今天,香港將全面配合國家的發展,我們應充份把握這項國策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。 機遇就在我們眼前,我們不應再次錯失,好好思考如何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我們創新創業、生活發展的共同家園。

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

‘粵港澳大灣區’包括廣東省九個城市-廣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惠州、東莞、中山、江門、肇慶和香港、澳門两個特别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,灣區現時人口達6,600萬,合共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.4萬億美元,高於三藩市灣區加州九縣的8,000億美元,僅次於東京灣區一都七縣的1.8萬億美元,經濟規模媲美南韓等國家,發展力非常巨大。 當中各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色及發展,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計劃,就是要好好利用各城市的優勢,相互補足,將全個區域用一個整體的發展藍圖去規劃,從而更快更廣地配合全國經濟高速的發展。

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,可以說是正好有着天時、地利及人和的機遇。 天時,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騰飛時期,從本世紀開始,中國全面推動建設小康社會,國內生產總值,已超越日本,僅次於美國,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,如得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推動,中國經濟將會達至另一高峰。 地利,全球大部份的經濟發展中心都集中在海口區域,能帶動大面積的經濟發展及推動新轉變,粵港澳大灣區,不但處於極佳的地理位置,更擁有着不同地區的獨有優勢,如東莞的工業發展、中山的優越居住環境,深圳的商貿配合,香港的國際橋樑角色等等。 這種無縫配合的地區優勢,實在難以於中國另一個區域,甚至任何一個國家找得到。 人和,習主席擔任國家主席以來,大力推動經濟發展,落實一帶一路的多元性發展藍圖,讓整個國家都富強起來。 就近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,國家亦已投放了不少的資源,包括中山佛山惠州的居住配套,前海橫琴的經濟特區,赤灣鹽田港的貨運物流業發展,使得廣東省灣區城市有了一番新景象。

現時港人所遇到的困難

港人的生活模式,有別於國內其他城市,國內的流動人口比較多,不少內陸省份的人民會走到沿海省份工作,希望有更好的工作待遇。 相反,一直以來,香港的外流工作人口比較少,大部份年青人只希望留在香港工作。 始終國內同香港的生活模式仍有一定的差異,青年人擔心難以適應。 國內工資水平亦遠比香港低,所以香港青年寧願留在香港尋求工作機遇。 可惜,香港青年在踏出社會生活之時,已經要面對高消費,高樓價,低工資的問題,變相減低了生活質素。 其實這一連串的負能量,高生活壓力,對於青年人的影響亦很大,嚴重的更會形成他們情緒上的壓力。 另外,老齡化的問題同樣困擾著香港的長遠發展,現時年輕一代需要考慮「走出去」,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。

港人於大灣區發展的考慮

所以,如果要推動青年人,走出這個安樂圈,去接受新挑戰,迎接新機遇,首先是要增加他們對國家的正面認同。 在大學及社會教育上,讓這批新勞動人口了解國家的發展,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,以及認清自己有甚麼優勢。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,有雄厚的金融經濟基礎,有完善的司法制度,有良好的營商環境,香港的高等教育亦備受推崇。 香港的青年人本身已有一定的豐厚條件,專業及能幹的勞動青年們現時只是欠缺一個機遇。

粵港澳大灣區,備有良好的營商條件,包括強大的運輸網絡、生產連鎖便利、國際企業總匯等,使得該區成為求職就業的好地方。

強大的運輸網絡 – 粵港澳大灣區中,有不少發展完善的機場及碼頭,對於物流進出口,已經是一個非常優越的條件。 加上,近年國內的鐵路高速發展,港珠澳大橋亦已完工,使得區內的物流運輸更有效率,覆蓋面更大,更多省份的貨物運輸,亦能經大灣區進出中國。

生產連鎖便利 – 正如之前提及,東莞等各區是原材料生產及加工的主要地區,不少公司一早已在該區設廠營運。 所以如有強大的區內物流運輸配套,大灣區有足夠能力做到由原材料生產、加工、優化,再將貨品經各途徑出口到不同國家及地區。 這種一條龍式生產連鎖便利,是其他地區未必能做到的。

國際企業總匯 – 香港本來已經是一個發展完善的國際金融中心。 近年,國內於深圳前海、珠海橫琴等地區,開設經濟自貿區,推行不少的優惠,使得不少國際企業進駐區域。 粵港澳大灣區亦將會成為全球重要金融及企業中心,引領全球經濟步伐。

創新創業/就業機遇

機遇就在眼前,港人應該把握好時間,思考如何能夠在大灣區的多元及廣泛的發展方向下,尋求創新創業的好機會。 就這方面,香港政府為配合港人於大灣區的發展,將目前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「與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」,易名為「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」,以更聚焦發揮香港在大灣區的獨特優勢,及訂立具體工作計劃;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也將設立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」,專責協調與內地中央相關部委、廣東省及澳門特區政府的合作。

如要吸引港人於大灣區投資及創業,政府可設立不同的優惠待遇給香港的中小企業,例如減低稅率、商業樓宇租售優惠、進出口便利措施等,吸引港商能於大灣區發展早期已進駐,盡早做好社會融合工作。

生活發展

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共同家園,除有良好的工作機遇之外,其他生活配套亦需要做好準備。 第一是居住問題,當年大量勞動人口擁入深圳工作,但大部份人都只會視深圳為‘工作地區’而非‘家園’。 很多人獨個兒跑到深圳工作,而家庭卻仍在老家,每月只能滙錢回家,自己卻一年或多年才回家探望家人一次。 這種不健康的工作情況和生活模式,對和諧社會建設亦有一定的影響。 就算是在深圳的居所,也主要為單身公寓式,甚至幾個同事合租單位,或公司提供的宿舍,環境惡劣。 所以如要港人視大灣區為自己的家園,其他相關生活配套一定要做好,如房屋、教育、醫療等。

房屋 – 由於香港人口密集,樓價高企,青年人置業非常困難。 除非得到家人的支援,否則,新的勞動青年,根本難以於短時間儲到足夠首期置業。 以九龍地段四百呎單位為例,叫價已經約五、六百萬,首期也要超過一百萬。 雖然國內大灣區房價已經上升了不少,但以一小時生活圈的理念為基礎,某些地段仍能夠以一百萬元購置到一個八百呎的單位。 如果政府能增加更多房屋優惠,如增加首次置業借貸優惠、分期付款優惠等,一定能吸引不少港人到大灣區安居置業。

教育 – 國內教育體制有別於香港,如果香港人舉家遷居大灣區工作,孩子的教育配套,亦是一個重要考慮。 提升當區的教育設施及教學水平,有助吸引已有家室的港人進駐大灣區工作。 另外、港人亦積極參與自我增值或在職培訓課程,所以成人教育方面,大灣區可提供多元化、高水平、高專業認受的教育服務給市民選擇,共同提高人民教育質素及專業知識。

醫療 – 時至今日,在不少媒體上得知,國內醫療水平及設施已有很大的改善,但始終於醫療制度及服務上與香港的運作有極大的差別,所以醫療服務要給予港人足夠信心,港人才會考慮移居。 另外,相信不少港人亦會購置房屋給家中長者於大灣區居住,特別是中山、佛山、惠州等一帶區域,所以當區長者設施,以及他們能否得到香港所提供的長者福利,亦是考慮因素之一。

結語

要讓大灣區成為一個宜居區域,除以上幾方面,其他生活所需的設施亦應考慮,包括娛樂悠閑、環境衛生、公共交通配套等。 香港政府就各項社區考慮上,應與大灣區城市進行多些交流,反映香港人需要及憂慮,從而作出相應改善,共同建造美好的粵港澳大灣區美好家園。

 

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同學會
公共政策關注組